建築快訊
第三十五卷 第二期 (11-2025)
東鐵綫古洞站 - 全港首個於營運中的鐵路隧道上興建的新站

東鐵綫古洞站設於東鐵綫落馬洲站及上水站之間,位處未來古洞北新發展區的市中心,將成為區內主要的公共交通運輸樞。東鐵綫古洞站為地底車站,是全港首個於營運中的鐵路隧道上興建的新車站,施工過程涉及的工序非常複雜。東鐵綫古洞站工程於二零二三年九月展開,車站主體將於今年第四季平頂,目標於二零二七年竣工,將是新一輪鐵路項目中最早落成的車站。
鐵路隧道上進行挖掘
東鐵綫古洞站是全港第一個在營運中的鐵路隧道上興建的新車站。要在鐵路隧道上進行挖掘,同時確保東鐵綫如常運作,工程團隊須進行不同的工序、嚴密監控,以及與營運團隊保持緊密溝通。在相關工程展開前,工程團隊需要先為現有鐵路設施進行保護工程,而因應工程範圍地下水位較高,挖掘過程需周詳計劃並在緊密監察下進行,確保施工不會對現有東鐵綫運作構成影響。
另外,由於需確保擬建古洞站附近現有的緊急車輛通道及緊急疏散路綫暢通無阻,毗鄰圍堰能進行工程及擺放機械的空間,以至用作工程人員出入的通道均十分有限;再加上部分工程只能在夜間收車後方可進行,扣除列車營運必須的日常檢查及維修時間,每星期可能只有數日、每日少於數小時的時間進行新鐵路的建造工程。
東鐵綫古洞站隧道是一個深入地底約二十米(約六層樓高)的箱形結構,上方須靠泥土覆蓋抵銷地下水的浮力,以保持隧道結構穩定。工程團隊應用了全新的自動地下水壓調節系統,能自動感測水壓,並按預設水平自動開關水閘,有效及準確地控制地下水位。同時工程團隊亦於五百米長的隧道安裝自動監察系統,加裝超過二百個監測點 ,實時監測施工期間的隧道結構狀況,確保隧道結構穩定。
新車站以「明挖回填」方法建造,期間工程團隊須挖掘及移除覆蓋隧道的泥土,同時架設金屬支架支撐兩側泥土的重量以固定地面,並精確控制地下水位及持續監察隧道結構的狀況,確保鐵路運作不受影響。待新車站建造工程完成後,再以泥土重新覆蓋隧道。
大型挖掘工程在二零二四年三月展開,並於同年十月完成,工程團隊分三層,逐步開挖至地底約十米深,挖掘出來的泥土體積約等於四十個標準游泳池。期間並以二十八支,每支重約二十噸的橫向金屬支架,以支撐兩側泥土的重量以固定地面。
完成大型挖掘工程後,工程團隊陸續展開車站主體建造工程,同時於晚間的非行車時間在東鐵綫行車隧道兩旁進行安裝月台幕門、改裝月台等工程。
車站結構工程
工程團隊完成大型挖掘工程,隨後逐步移除支撐兩側泥土的金屬支架,向上逐層建造車站結構。
為增加結構工程的效率,團隊運用裝配式設計及預製組件等新建造技術,在不足三百天內完成建造各層層板,最後的地面層層板已於今年六月順利完成。層板為土木工程結構重要一環,完成建造代表車站的主要結構工程已大致完成,餘下包括建造車站出入口亦在全速進行,準備於今年第四季正式平頂。
月台改造工程
古洞站月台位於東鐵綫行車隧道,部分結構在當年建造落馬洲支綫時已經完成。 要推展工程而無礙翌日列車服務及安全,工程團隊需爭分奪秒在個別晚上收車後進行一系列工序,同時要精密規劃及嚴謹施工,將部分結構改造成古洞站月台,工程極具挑戰。
為騰出空間在相關隧道段進行月台改造工程,團隊在非行車時段成功遷移東鐵綫行車隧道兩旁各約三百米的緊急疏散通道,再在該位置加裝一系列軌旁組件,包括控制月台幕門開合的門頂控制箱、月台玻璃幕牆及月台幕門。兩邊幕門的安裝工程預計今年第四季完成。
至於位於幕門後方的箱形隧道結構,當年在興建落馬洲支綫時設置了約九十條柱躉,以穩定這個深入地底約二十米深的隧道結構。為騰出空間設置月台設施,團隊將其中的十九條柱躉移除,將這些共重約六十噸的柱躉循環再用,成為月台層地面的一部分,以它們的重量繼續協助維持箱形結構的穩定性。
目標二零二七年峻工
車站結構與月台改造工程在不影響東鐵綫日常運作情況下順利進行,並已成功完成多個工序,車站預計在今年第四季平頂後,會逐步由土木階段步入機電建造階段,展開機電、內部裝修等工程,以及一系列開站前測試,向二零二七年峻工目標邁進。
資料及圖片來源:香港鐵路有限公司北環綫及新鐵路項目網頁
鐵路隧道上進行挖掘
東鐵綫古洞站是全港第一個在營運中的鐵路隧道上興建的新車站。要在鐵路隧道上進行挖掘,同時確保東鐵綫如常運作,工程團隊須進行不同的工序、嚴密監控,以及與營運團隊保持緊密溝通。在相關工程展開前,工程團隊需要先為現有鐵路設施進行保護工程,而因應工程範圍地下水位較高,挖掘過程需周詳計劃並在緊密監察下進行,確保施工不會對現有東鐵綫運作構成影響。
另外,由於需確保擬建古洞站附近現有的緊急車輛通道及緊急疏散路綫暢通無阻,毗鄰圍堰能進行工程及擺放機械的空間,以至用作工程人員出入的通道均十分有限;再加上部分工程只能在夜間收車後方可進行,扣除列車營運必須的日常檢查及維修時間,每星期可能只有數日、每日少於數小時的時間進行新鐵路的建造工程。
東鐵綫古洞站隧道是一個深入地底約二十米(約六層樓高)的箱形結構,上方須靠泥土覆蓋抵銷地下水的浮力,以保持隧道結構穩定。工程團隊應用了全新的自動地下水壓調節系統,能自動感測水壓,並按預設水平自動開關水閘,有效及準確地控制地下水位。同時工程團隊亦於五百米長的隧道安裝自動監察系統,加裝超過二百個監測點 ,實時監測施工期間的隧道結構狀況,確保隧道結構穩定。
新車站以「明挖回填」方法建造,期間工程團隊須挖掘及移除覆蓋隧道的泥土,同時架設金屬支架支撐兩側泥土的重量以固定地面,並精確控制地下水位及持續監察隧道結構的狀況,確保鐵路運作不受影響。待新車站建造工程完成後,再以泥土重新覆蓋隧道。
大型挖掘工程在二零二四年三月展開,並於同年十月完成,工程團隊分三層,逐步開挖至地底約十米深,挖掘出來的泥土體積約等於四十個標準游泳池。期間並以二十八支,每支重約二十噸的橫向金屬支架,以支撐兩側泥土的重量以固定地面。
完成大型挖掘工程後,工程團隊陸續展開車站主體建造工程,同時於晚間的非行車時間在東鐵綫行車隧道兩旁進行安裝月台幕門、改裝月台等工程。
車站結構工程
工程團隊完成大型挖掘工程,隨後逐步移除支撐兩側泥土的金屬支架,向上逐層建造車站結構。
為增加結構工程的效率,團隊運用裝配式設計及預製組件等新建造技術,在不足三百天內完成建造各層層板,最後的地面層層板已於今年六月順利完成。層板為土木工程結構重要一環,完成建造代表車站的主要結構工程已大致完成,餘下包括建造車站出入口亦在全速進行,準備於今年第四季正式平頂。
月台改造工程
古洞站月台位於東鐵綫行車隧道,部分結構在當年建造落馬洲支綫時已經完成。 要推展工程而無礙翌日列車服務及安全,工程團隊需爭分奪秒在個別晚上收車後進行一系列工序,同時要精密規劃及嚴謹施工,將部分結構改造成古洞站月台,工程極具挑戰。
為騰出空間在相關隧道段進行月台改造工程,團隊在非行車時段成功遷移東鐵綫行車隧道兩旁各約三百米的緊急疏散通道,再在該位置加裝一系列軌旁組件,包括控制月台幕門開合的門頂控制箱、月台玻璃幕牆及月台幕門。兩邊幕門的安裝工程預計今年第四季完成。
至於位於幕門後方的箱形隧道結構,當年在興建落馬洲支綫時設置了約九十條柱躉,以穩定這個深入地底約二十米深的隧道結構。為騰出空間設置月台設施,團隊將其中的十九條柱躉移除,將這些共重約六十噸的柱躉循環再用,成為月台層地面的一部分,以它們的重量繼續協助維持箱形結構的穩定性。
目標二零二七年峻工
車站結構與月台改造工程在不影響東鐵綫日常運作情況下順利進行,並已成功完成多個工序,車站預計在今年第四季平頂後,會逐步由土木階段步入機電建造階段,展開機電、內部裝修等工程,以及一系列開站前測試,向二零二七年峻工目標邁進。
資料及圖片來源:香港鐵路有限公司北環綫及新鐵路項目網頁